第十三章 灭百济 八
第十三章 灭百济 八
大唐的军队在战场上建立了临时营地,休息了一晚上以后大军开始出发前往百济的首都泗沘,而原本应该攻打加林郡的那一万部队,则看押着已经投降的五万百济士卒,一同前往加林郡。
之前的战场,距离百济的首都只有四十余里,再加上战败的百济军队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逃走的,所以行军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地面积雪的影响。
午时过后,大军来到百济都城泗沘城下。此时的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早已经带领着太子扶余隆,以及一众朝廷大臣逃离了百济都城,前往北方的熊津城避难。如今的城内只剩下已经自立为百济王的二王子扶余泰,以及此前一日败退进城的九万部队。
昨日一战,大唐的军队阵亡约两万人,另有一万多人受伤不能再战,还能参战的士卒只有五万余人,但是相对于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百济部队,大唐的部队可谓是士气正高。刚刚在城下摆开阵势,便发出响彻云霄的呐喊声。
城头之上,刚刚亲眼见识过一场修罗场般,血腥场面的战争的百济士卒们,见到大唐的士卒们又一次发出即将进攻的呐喊,无不脸色变得惨白、浑身上下瑟瑟发抖。更有一些胆小的士卒,转身准备逃离城墙,被守卫在城墙之上的将官,连续砍掉了几十人的脑袋,才算把溃逃之势给彻底的遏制住。
这时,大唐的军队之中一名传令兵来到城下,停在城墙之上的守城器械的射程之外,大声的喊道:“奉大唐皇帝陛下谕,限在一个时辰之内打开城门,并且百济王必须亲帅朝中百官,在城门之外跪拜迎接陛下入城。如果到了时间还不出来迎驾,将视为无视天子威严。届时将王炮齐鸣,将泗沘城轰为齑粉,胆敢抵抗者定斩不饶!”说完之后,传令兵便调转马头回到本方阵营之内。
一个时辰很快便过去,泗沘城内始终没有任何反应。李世民下令二百门大炮对准泗沘城城墙,同时进行炮击。顷刻间在神威大炮的轰击之下,泗沘城城墙之上到处都是飞溅的城砖,以及士卒的残肢碎肉。在这种密集的炮轰面前,根本就没有可以躲藏的安全地点。作为重点炮轰的南门城楼,更是在第一时间便轰然倒塌。
三轮炮击过后,城墙之上便再也看不到一名百济的士卒。于是炮击的目标开始逐渐的向东西两侧的城墙蔓延。泗沘城的城墙周长也不过二十里左右,大唐的神威大炮根本不用移动位置,便可以在距离南城门三里的地方,将整个泗沘城笼罩在攻击范围之内。
半个时辰之后,散布于各个城门之外的大唐斥候送来急报,泗沘城的北门已经打开,正有大批的百济士卒试图通过北门逃出城外。
接到报告以后,李世民立即下令将神威大炮的炮口调到北门方向,进行最大距离的炮击。泗沘城的南北长度约五里,再加上神威大炮的位置在城南门外三里,用最大距离射击,正好可以将北城门以及城外两里的距离,进行覆盖式的炮击。除了最初逃出城的一部分人之外,其他的人根本就休想能够顺利逃脱。
半个小时以后,斥候再度传来消息:北门城楼倒塌,将北门彻底堵死,那里已经不可能再有人能出城。
李世民刚要下令全军对泗沘城进行攻城,泗沘城的南门这个时候突然间打开,从城内走出一行人来。只不过南城门的城楼之前已经被神威大炮炸毁,所以升起来的吊桥也就无法再放下来。一行人只好站在吊桥前,对着大*队的方向大声的疾呼。
由于距离较远,听不清楚他们喊的是什么,李世民派出一人前往探查。很快的那名士卒便回来报告:吊桥下为首的人是百济太子的儿子扶余文思,他率领城中留守的官员准备献城归顺,只是吊桥已经无法放下,他们无法出城。
李世民下令派出一队人马,在护城河上架设浮桥的同时,将吊桥想办法放下来。时间不长,扶余文思率领着二十几位品序并不高的官员来到李世民的面前,跪倒在地并且将泗沘城的花名册以及城内的物资清单,高高的举过头顶递到李世民的马前。
李世民身旁的亲卫将花名册以及清单接过,送到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随意的看了几眼以后,问道:“扶余义慈为何不来见朕,百济的朝中大臣们为何不曾前来?”
“启禀大唐皇帝陛下,此前朝政早已经被臣的二叔扶余泰所把持,引兵抗拒上朝天兵也是他一意孤行。臣的祖父以及父亲虽然不想与大唐为敌,但是手中没有兵权,根本就无力阻止。日前趁臣的二叔带兵与上朝天兵交战的机会,臣的祖父和父亲这才有机会,率领朝中忠于祖父的大臣以及城内物资离开都城。如今臣的祖父、父亲正率领朝中百官,在熊津城恭迎皇帝陛下。失礼之处还望皇帝陛下原宥。”
“哦?如此说来,义慈王还是忠于我大唐的了?”
“自然是忠于大唐。只不过这些年来祖父年老体弱,父亲又有些懦弱,才使得臣的二叔趁机把持了军政。祖父和父亲大人是心里有苦却无处去说,这才导致现在的局面。”
“如今扶余泰尚在城内,你又是如何能出城来向我大唐献城的,莫非此中还有诈不成么?!”
“回禀皇帝陛下,臣的二叔昨晚便已经率领三万精锐士卒离开都城。之前留在城内负隅顽抗的将领,是臣的二叔的心腹将领。刚才上朝天军在攻城之时,那名将领已经被飞溅的城砖砸死。守城的士卒没有了将领的统帅,臣这才有机会重新收回了军权,然后便率领留守的官员出来献城。刚才没有下令让士卒出城,是害怕引起皇帝陛下的误会。现在臣便下令让城内的守卒放下武器出城,接受陛下的检阅。”(未完待续) 第十三章 灭百济 八
大唐的军队在战场上建立了临时营地,休息了一晚上以后大军开始出发前往百济的首都泗沘,而原本应该攻打加林郡的那一万部队,则看押着已经投降的五万百济士卒,一同前往加林郡。
之前的战场,距离百济的首都只有四十余里,再加上战败的百济军队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逃走的,所以行军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地面积雪的影响。
午时过后,大军来到百济都城泗沘城下。此时的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早已经带领着太子扶余隆,以及一众朝廷大臣逃离了百济都城,前往北方的熊津城避难。如今的城内只剩下已经自立为百济王的二王子扶余泰,以及此前一日败退进城的九万部队。
昨日一战,大唐的军队阵亡约两万人,另有一万多人受伤不能再战,还能参战的士卒只有五万余人,但是相对于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百济部队,大唐的部队可谓是士气正高。刚刚在城下摆开阵势,便发出响彻云霄的呐喊声。
城头之上,刚刚亲眼见识过一场修罗场般,血腥场面的战争的百济士卒们,见到大唐的士卒们又一次发出即将进攻的呐喊,无不脸色变得惨白、浑身上下瑟瑟发抖。更有一些胆小的士卒,转身准备逃离城墙,被守卫在城墙之上的将官,连续砍掉了几十人的脑袋,才算把溃逃之势给彻底的遏制住。
这时,大唐的军队之中一名传令兵来到城下,停在城墙之上的守城器械的射程之外,大声的喊道:“奉大唐皇帝陛下谕,限在一个时辰之内打开城门,并且百济王必须亲帅朝中百官,在城门之外跪拜迎接陛下入城。如果到了时间还不出来迎驾,将视为无视天子威严。届时将王炮齐鸣,将泗沘城轰为齑粉,胆敢抵抗者定斩不饶!”说完之后,传令兵便调转马头回到本方阵营之内。
一个时辰很快便过去,泗沘城内始终没有任何反应。李世民下令二百门大炮对准泗沘城城墙,同时进行炮击。顷刻间在神威大炮的轰击之下,泗沘城城墙之上到处都是飞溅的城砖,以及士卒的残肢碎肉。在这种密集的炮轰面前,根本就没有可以躲藏的安全地点。作为重点炮轰的南门城楼,更是在第一时间便轰然倒塌。
三轮炮击过后,城墙之上便再也看不到一名百济的士卒。于是炮击的目标开始逐渐的向东西两侧的城墙蔓延。泗沘城的城墙周长也不过二十里左右,大唐的神威大炮根本不用移动位置,便可以在距离南城门三里的地方,将整个泗沘城笼罩在攻击范围之内。
半个时辰之后,散布于各个城门之外的大唐斥候送来急报,泗沘城的北门已经打开,正有大批的百济士卒试图通过北门逃出城外。
接到报告以后,李世民立即下令将神威大炮的炮口调到北门方向,进行最大距离的炮击。泗沘城的南北长度约五里,再加上神威大炮的位置在城南门外三里,用最大距离射击,正好可以将北城门以及城外两里的距离,进行覆盖式的炮击。除了最初逃出城的一部分人之外,其他的人根本就休想能够顺利逃脱。
半个小时以后,斥候再度传来消息:北门城楼倒塌,将北门彻底堵死,那里已经不可能再有人能出城。
李世民刚要下令全军对泗沘城进行攻城,泗沘城的南门这个时候突然间打开,从城内走出一行人来。只不过南城门的城楼之前已经被神威大炮炸毁,所以升起来的吊桥也就无法再放下来。一行人只好站在吊桥前,对着大*队的方向大声的疾呼。
由于距离较远,听不清楚他们喊的是什么,李世民派出一人前往探查。很快的那名士卒便回来报告:吊桥下为首的人是百济太子的儿子扶余文思,他率领城中留守的官员准备献城归顺,只是吊桥已经无法放下,他们无法出城。
李世民下令派出一队人马,在护城河上架设浮桥的同时,将吊桥想办法放下来。时间不长,扶余文思率领着二十几位品序并不高的官员来到李世民的面前,跪倒在地并且将泗沘城的花名册以及城内的物资清单,高高的举过头顶递到李世民的马前。
李世民身旁的亲卫将花名册以及清单接过,送到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随意的看了几眼以后,问道:“扶余义慈为何不来见朕,百济的朝中大臣们为何不曾前来?”
“启禀大唐皇帝陛下,此前朝政早已经被臣的二叔扶余泰所把持,引兵抗拒上朝天兵也是他一意孤行。臣的祖父以及父亲虽然不想与大唐为敌,但是手中没有兵权,根本就无力阻止。日前趁臣的二叔带兵与上朝天兵交战的机会,臣的祖父和父亲这才有机会,率领朝中忠于祖父的大臣以及城内物资离开都城。如今臣的祖父、父亲正率领朝中百官,在熊津城恭迎皇帝陛下。失礼之处还望皇帝陛下原宥。”
“哦?如此说来,义慈王还是忠于我大唐的了?”
“自然是忠于大唐。只不过这些年来祖父年老体弱,父亲又有些懦弱,才使得臣的二叔趁机把持了军政。祖父和父亲大人是心里有苦却无处去说,这才导致现在的局面。”
“如今扶余泰尚在城内,你又是如何能出城来向我大唐献城的,莫非此中还有诈不成么?!”
“回禀皇帝陛下,臣的二叔昨晚便已经率领三万精锐士卒离开都城。之前留在城内负隅顽抗的将领,是臣的二叔的心腹将领。刚才上朝天军在攻城之时,那名将领已经被飞溅的城砖砸死。守城的士卒没有了将领的统帅,臣这才有机会重新收回了军权,然后便率领留守的官员出来献城。刚才没有下令让士卒出城,是害怕引起皇帝陛下的误会。现在臣便下令让城内的守卒放下武器出城,接受陛下的检阅。”(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
大唐的军队在战场上建立了临时营地,休息了一晚上以后大军开始出发前往百济的首都泗沘,而原本应该攻打加林郡的那一万部队,则看押着已经投降的五万百济士卒,一同前往加林郡。
之前的战场,距离百济的首都只有四十余里,再加上战败的百济军队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逃走的,所以行军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地面积雪的影响。
午时过后,大军来到百济都城泗沘城下。此时的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早已经带领着太子扶余隆,以及一众朝廷大臣逃离了百济都城,前往北方的熊津城避难。如今的城内只剩下已经自立为百济王的二王子扶余泰,以及此前一日败退进城的九万部队。
昨日一战,大唐的军队阵亡约两万人,另有一万多人受伤不能再战,还能参战的士卒只有五万余人,但是相对于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百济部队,大唐的部队可谓是士气正高。刚刚在城下摆开阵势,便发出响彻云霄的呐喊声。
城头之上,刚刚亲眼见识过一场修罗场般,血腥场面的战争的百济士卒们,见到大唐的士卒们又一次发出即将进攻的呐喊,无不脸色变得惨白、浑身上下瑟瑟发抖。更有一些胆小的士卒,转身准备逃离城墙,被守卫在城墙之上的将官,连续砍掉了几十人的脑袋,才算把溃逃之势给彻底的遏制住。
这时,大唐的军队之中一名传令兵来到城下,停在城墙之上的守城器械的射程之外,大声的喊道:“奉大唐皇帝陛下谕,限在一个时辰之内打开城门,并且百济王必须亲帅朝中百官,在城门之外跪拜迎接陛下入城。如果到了时间还不出来迎驾,将视为无视天子威严。届时将王炮齐鸣,将泗沘城轰为齑粉,胆敢抵抗者定斩不饶!”说完之后,传令兵便调转马头回到本方阵营之内。
一个时辰很快便过去,泗沘城内始终没有任何反应。李世民下令二百门大炮对准泗沘城城墙,同时进行炮击。顷刻间在神威大炮的轰击之下,泗沘城城墙之上到处都是飞溅的城砖,以及士卒的残肢碎肉。在这种密集的炮轰面前,根本就没有可以躲藏的安全地点。作为重点炮轰的南门城楼,更是在第一时间便轰然倒塌。
三轮炮击过后,城墙之上便再也看不到一名百济的士卒。于是炮击的目标开始逐渐的向东西两侧的城墙蔓延。泗沘城的城墙周长也不过二十里左右,大唐的神威大炮根本不用移动位置,便可以在距离南城门三里的地方,将整个泗沘城笼罩在攻击范围之内。
半个时辰之后,散布于各个城门之外的大唐斥候送来急报,泗沘城的北门已经打开,正有大批的百济士卒试图通过北门逃出城外。
接到报告以后,李世民立即下令将神威大炮的炮口调到北门方向,进行最大距离的炮击。泗沘城的南北长度约五里,再加上神威大炮的位置在城南门外三里,用最大距离射击,正好可以将北城门以及城外两里的距离,进行覆盖式的炮击。除了最初逃出城的一部分人之外,其他的人根本就休想能够顺利逃脱。
半个小时以后,斥候再度传来消息:北门城楼倒塌,将北门彻底堵死,那里已经不可能再有人能出城。
李世民刚要下令全军对泗沘城进行攻城,泗沘城的南门这个时候突然间打开,从城内走出一行人来。只不过南城门的城楼之前已经被神威大炮炸毁,所以升起来的吊桥也就无法再放下来。一行人只好站在吊桥前,对着大*队的方向大声的疾呼。
由于距离较远,听不清楚他们喊的是什么,李世民派出一人前往探查。很快的那名士卒便回来报告:吊桥下为首的人是百济太子的儿子扶余文思,他率领城中留守的官员准备献城归顺,只是吊桥已经无法放下,他们无法出城。
李世民下令派出一队人马,在护城河上架设浮桥的同时,将吊桥想办法放下来。时间不长,扶余文思率领着二十几位品序并不高的官员来到李世民的面前,跪倒在地并且将泗沘城的花名册以及城内的物资清单,高高的举过头顶递到李世民的马前。
李世民身旁的亲卫将花名册以及清单接过,送到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随意的看了几眼以后,问道:“扶余义慈为何不来见朕,百济的朝中大臣们为何不曾前来?”
“启禀大唐皇帝陛下,此前朝政早已经被臣的二叔扶余泰所把持,引兵抗拒上朝天兵也是他一意孤行。臣的祖父以及父亲虽然不想与大唐为敌,但是手中没有兵权,根本就无力阻止。日前趁臣的二叔带兵与上朝天兵交战的机会,臣的祖父和父亲这才有机会,率领朝中忠于祖父的大臣以及城内物资离开都城。如今臣的祖父、父亲正率领朝中百官,在熊津城恭迎皇帝陛下。失礼之处还望皇帝陛下原宥。”
“哦?如此说来,义慈王还是忠于我大唐的了?”
“自然是忠于大唐。只不过这些年来祖父年老体弱,父亲又有些懦弱,才使得臣的二叔趁机把持了军政。祖父和父亲大人是心里有苦却无处去说,这才导致现在的局面。”
“如今扶余泰尚在城内,你又是如何能出城来向我大唐献城的,莫非此中还有诈不成么?!”
“回禀皇帝陛下,臣的二叔昨晚便已经率领三万精锐士卒离开都城。之前留在城内负隅顽抗的将领,是臣的二叔的心腹将领。刚才上朝天军在攻城之时,那名将领已经被飞溅的城砖砸死。守城的士卒没有了将领的统帅,臣这才有机会重新收回了军权,然后便率领留守的官员出来献城。刚才没有下令让士卒出城,是害怕引起皇帝陛下的误会。现在臣便下令让城内的守卒放下武器出城,接受陛下的检阅。”(未完待续) 第十三章 灭百济 八
大唐的军队在战场上建立了临时营地,休息了一晚上以后大军开始出发前往百济的首都泗沘,而原本应该攻打加林郡的那一万部队,则看押着已经投降的五万百济士卒,一同前往加林郡。
之前的战场,距离百济的首都只有四十余里,再加上战败的百济军队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逃走的,所以行军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地面积雪的影响。
午时过后,大军来到百济都城泗沘城下。此时的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早已经带领着太子扶余隆,以及一众朝廷大臣逃离了百济都城,前往北方的熊津城避难。如今的城内只剩下已经自立为百济王的二王子扶余泰,以及此前一日败退进城的九万部队。
昨日一战,大唐的军队阵亡约两万人,另有一万多人受伤不能再战,还能参战的士卒只有五万余人,但是相对于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百济部队,大唐的部队可谓是士气正高。刚刚在城下摆开阵势,便发出响彻云霄的呐喊声。
城头之上,刚刚亲眼见识过一场修罗场般,血腥场面的战争的百济士卒们,见到大唐的士卒们又一次发出即将进攻的呐喊,无不脸色变得惨白、浑身上下瑟瑟发抖。更有一些胆小的士卒,转身准备逃离城墙,被守卫在城墙之上的将官,连续砍掉了几十人的脑袋,才算把溃逃之势给彻底的遏制住。
这时,大唐的军队之中一名传令兵来到城下,停在城墙之上的守城器械的射程之外,大声的喊道:“奉大唐皇帝陛下谕,限在一个时辰之内打开城门,并且百济王必须亲帅朝中百官,在城门之外跪拜迎接陛下入城。如果到了时间还不出来迎驾,将视为无视天子威严。届时将王炮齐鸣,将泗沘城轰为齑粉,胆敢抵抗者定斩不饶!”说完之后,传令兵便调转马头回到本方阵营之内。
一个时辰很快便过去,泗沘城内始终没有任何反应。李世民下令二百门大炮对准泗沘城城墙,同时进行炮击。顷刻间在神威大炮的轰击之下,泗沘城城墙之上到处都是飞溅的城砖,以及士卒的残肢碎肉。在这种密集的炮轰面前,根本就没有可以躲藏的安全地点。作为重点炮轰的南门城楼,更是在第一时间便轰然倒塌。
三轮炮击过后,城墙之上便再也看不到一名百济的士卒。于是炮击的目标开始逐渐的向东西两侧的城墙蔓延。泗沘城的城墙周长也不过二十里左右,大唐的神威大炮根本不用移动位置,便可以在距离南城门三里的地方,将整个泗沘城笼罩在攻击范围之内。
半个时辰之后,散布于各个城门之外的大唐斥候送来急报,泗沘城的北门已经打开,正有大批的百济士卒试图通过北门逃出城外。
接到报告以后,李世民立即下令将神威大炮的炮口调到北门方向,进行最大距离的炮击。泗沘城的南北长度约五里,再加上神威大炮的位置在城南门外三里,用最大距离射击,正好可以将北城门以及城外两里的距离,进行覆盖式的炮击。除了最初逃出城的一部分人之外,其他的人根本就休想能够顺利逃脱。
半个小时以后,斥候再度传来消息:北门城楼倒塌,将北门彻底堵死,那里已经不可能再有人能出城。
李世民刚要下令全军对泗沘城进行攻城,泗沘城的南门这个时候突然间打开,从城内走出一行人来。只不过南城门的城楼之前已经被神威大炮炸毁,所以升起来的吊桥也就无法再放下来。一行人只好站在吊桥前,对着大*队的方向大声的疾呼。
由于距离较远,听不清楚他们喊的是什么,李世民派出一人前往探查。很快的那名士卒便回来报告:吊桥下为首的人是百济太子的儿子扶余文思,他率领城中留守的官员准备献城归顺,只是吊桥已经无法放下,他们无法出城。
李世民下令派出一队人马,在护城河上架设浮桥的同时,将吊桥想办法放下来。时间不长,扶余文思率领着二十几位品序并不高的官员来到李世民的面前,跪倒在地并且将泗沘城的花名册以及城内的物资清单,高高的举过头顶递到李世民的马前。
李世民身旁的亲卫将花名册以及清单接过,送到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随意的看了几眼以后,问道:“扶余义慈为何不来见朕,百济的朝中大臣们为何不曾前来?”
“启禀大唐皇帝陛下,此前朝政早已经被臣的二叔扶余泰所把持,引兵抗拒上朝天兵也是他一意孤行。臣的祖父以及父亲虽然不想与大唐为敌,但是手中没有兵权,根本就无力阻止。日前趁臣的二叔带兵与上朝天兵交战的机会,臣的祖父和父亲这才有机会,率领朝中忠于祖父的大臣以及城内物资离开都城。如今臣的祖父、父亲正率领朝中百官,在熊津城恭迎皇帝陛下。失礼之处还望皇帝陛下原宥。”
“哦?如此说来,义慈王还是忠于我大唐的了?”
“自然是忠于大唐。只不过这些年来祖父年老体弱,父亲又有些懦弱,才使得臣的二叔趁机把持了军政。祖父和父亲大人是心里有苦却无处去说,这才导致现在的局面。”
“如今扶余泰尚在城内,你又是如何能出城来向我大唐献城的,莫非此中还有诈不成么?!”
“回禀皇帝陛下,臣的二叔昨晚便已经率领三万精锐士卒离开都城。之前留在城内负隅顽抗的将领,是臣的二叔的心腹将领。刚才上朝天军在攻城之时,那名将领已经被飞溅的城砖砸死。守城的士卒没有了将领的统帅,臣这才有机会重新收回了军权,然后便率领留守的官员出来献城。刚才没有下令让士卒出城,是害怕引起皇帝陛下的误会。现在臣便下令让城内的守卒放下武器出城,接受陛下的检阅。”(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