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吐蕃退兵
第二章 吐蕃退兵

吐蕃的主力部队顺利的逃离战场,实际上完全得益于李恪的放水。如果他率领手下全力的阻击的话,还是有可能把吐蕃的大部队拖到大唐的主力到来的。但是李恪并没有这么做,而选择了让开道路放吐蕃主力逃脱。他这么做是因为不想做无谓的牺牲,他带来的这些人,在未来都将是大唐的栋梁之才,是大唐未来军队的希望。仅仅是为了阻挡住吐蕃大军的退却,就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他认为太不值得。再说,他也并非没有后手,安戎城的右领军将军刘兰目前正率领埋伏于吐蕃大军退却的路上,虽然目前的具体位置还未可知,想来他不至于笨到把这些士卒摆开阵势与对方硬拼的。

吐蕃大军退去之后,分成两拨的队伍合并于一处。望着骑马向自己走来的柴绍和秦琼二人,李恪笑着问道:“两位将军战果如何?”

柴绍哈哈大笑道:“亲手砍杀了十六名吐蕃士卒以及一名将领,怎么样老夫还算是宝刀未老吧!哈哈……”

“秦琼斩杀士卒二十八人、马上将领二人、步行将领一名。”说到这里,叹了口气,意犹未尽的说道:“唉,刚才手下如果再有两千精兵,趁势追杀过去的话,一定还会另有收获的!”

“两位将军果然是武勇过人啊!李恪正值青春年少,却只是杀敌十人,和两位将军比起来,实在是惭愧的很呢!”说到这里,李恪向四周看了一眼,也是轻声的叹了口气。“唉……刚才李恪也想趁势率队尾随杀过去,一来手下之人都是我大唐辛辛苦苦挑选出来的栋梁,损失其中的任何一人都是我大唐无法估量的损失,二来吐蕃点后的部队退却的时候并不慌乱,只怕追将上去也不会有很大的收获,这才没有下令追击。”

分布于三人周围的军校学员们,在听到李恪的话以后无不大为感动。他们这些人来军校以前,虽说大都是部队中的低级军官,但是一旦遇到战争,他们往往是最容易被消耗掉的一部分人。想不到眼前的这位辽王殿下,居然会如此重视他们,这又怎么不令他们激动万分。齐声喊道:“原为大唐赴汤蹈火再所不辞!”

李恪挥挥手,等到大家都安静下来以后才说道:“不只是你们,我大唐的每一个士卒,都是我大唐珍贵的财富,尤其是那些上过战场的,杀过敌人的士卒,就更加是珍宝。不只是本王,你们也要记住这个道理。不论在何时,都不要无谓的牺牲掉其中的任何一名士卒。这一次我们可能会放走敌人,但是我们避免了无谓的伤亡。只要士卒还在,我们照样可以赢得下一次的胜利。但是,用士卒的生命换来的胜利,在本王看来一点都不值得骄傲,而且是可耻的行为!每一名士卒都是经过他们的父母,十几年的辛苦培养才长大成人的。你在一次战争中损失了几千名士卒,就意味着下一次的战争,你将会减少几千名原本可以为你效力的士卒。几次战争以后,你就会发现你手下已经没有士卒可供你使用,到那时再后悔就晚了。所以,本王在这里用军校教导主任的身份要你们牢牢地记住一点:今后你们在指挥战争的时候,宁可错失了获胜的时机,也不允许以大量的士卒消耗为代价换取胜利!你们记得住吗?!”

“主任教诲,永远铭记于心!”

这时,当初分出去继续骚扰敌营的那支二百人的小部队,也已经回到了这里。负责指挥的袁诤骑马来到李恪的身边说道:“属下前来向辽王殿下汇报。按照您的吩咐,共点燃营帐二百余座,杀敌一千三百余人,不过没有对吐蕃退却的主力部队发动袭扰。”

李恪点了点头,说道:“很好。你个人的战绩如何?”

“回禀殿下,属下杀敌七人,没有点燃营帐。”

“很不错的战绩嘛!”说到这里,李恪猛然间提高音量,大声的说道:“你们都记好,从今往后在战场之上,你们可以称呼本王为教导主任,也可以称作大总管,战场之上是没有王爷特殊这个职务的!现现在整理好队伍,去与我大唐主力会和。”

李恪的身后,秦琼一边策马前行,一边小声的对身边的柴绍说道:“嗣昌兄,只闻得眼前这位辽王殿下的文采名扬天下,挣钱的手段也是非常高明,没曾想这作战的时候,也是不弱于任何人啊。”

柴绍听后大有同感,叹声说道:“哎!是啊,以前他镇守辽东的时候,有药师兄在一旁辅导,我还以为是药师兄的功绩。今日一战我才明白,即便是没有药师兄辅导,他也堪称是名将之才!”

“当初他所造的那个……是叫热气球吧?据说很是厉害,还有那个*、炮弹什么的,怎么这一次都没有见到?上一次演示的时候,我正卧床在家,错失了机会。原本以为这一次可以有幸见识一番,谁知还是没有见到,真是有些失望啊!”

“你这一说,我也想起来了。如此强大的武力,为何就不见使用呢?如果真的像流传的那样神奇,没有道理不用啊?”

“文可治理天下,武可定国安邦。嗣昌兄,你说……”

柴绍向四周看了看,说道:“唉……我已经老了,此次战争过后,还是告老还乡,过几年子孙满堂的安生日子吧……”

“……”秦琼欲言又止,最后只有轻叹一声。

前行不过一里多地,便与迎面赶来的大唐主力部队会合。主力部队之所以没有衔尾追击吐蕃主力,是因为吐蕃退却之前留下一支近万人的殿后队伍阻击大唐主力的追击,双方一场厮杀过后,这支作战非常勇猛的吐蕃殿后队伍,从大唐的三路合围之中居然杀出一条血路,从另外一处较为狭窄的山路撤走。大唐主力怕他们另有埋伏,再加上不放心李恪的安全,便放弃了追击,转而来迎接李恪。

大军来到松州的时候,已经是上午时分。松州城的面积并不大,容纳不下几万大军,于是两路前来作战的军队,便在松州城外扎下营盘,并且开始生火做饭。经过一夜的交战,士卒们又累又困,吃过饭不久便进入了梦乡。

松州都督府内,韩威正向李恪讲述整个战事得的始末。一个月前,来了两名吐蕃的使者以及随行的二十多人,还带着几箱子的金银珠宝,说是到长安进贡并且迎娶大唐的公主。这些人来到了松州以后,并没有着急前往长安,而是在松州住了下来。最为可气的是,这两名使者非常的蛮横,到处惹事生非。有一天,他们当街调戏妇女,而这名妇女恰巧是松州都督府长史的妹妹。

于是,韩威下令把这两名使者抓了起来,原本打算把他们送回吐蕃,没想到第二天吐蕃的军队便出现在了松州城外四十里的白石山一带。由于对方只有不到一万人马,而松州城由于是都督府所在地,又是吐蕃与大唐之间的一处军事要地,所以城内有一万两千名驻军,于是韩威便率队出击。谁知吐蕃的那不到一万人马只不过是诱饵,等到韩威率队赶到的时候,对方伏兵尽出,杀了韩威一个措手不及。看到形势不妙,韩威果断的率队突围,在损失了大约四千名士卒后,终于脱离包围圈,返回松州城。

吐蕃大军随即从后面尾随而至,不过令人想不通的是,吐蕃方面并没有急着攻城,甚至都没有从四面围困住松州。只是在松州的西门外驻扎下大营,每日里派出万人左右的队伍对松州城进行袭扰,连一次正经的攻城战都没有发生过。

对此,柴绍和秦琼也是大感不解:对方出动二十万大军,却不攻城,确实显得异常的诡异。还是李恪给他们解了惑。吐蕃方面原本就不想发动战争,他们的目的是想和大唐方面和婚,由于之前已经两次被拒,所以此次是在向大唐示威。如果大唐方面不敢应战,就只能通过和婚才能令他们退兵。

柴绍等人都是行武之人,当听完李恪说出其中的弯弯绕以后,不由得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带领一支部队对吐蕃军进行追杀,大有不把他们赶回老家便决不罢休的势头。(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