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眼光

绍武元年腊月初八。

华夏有句谚语,过了腊八便是年,这一天本来应该是一个喜庆的日子。

但在南京城中,只要有点身份的人,都没有觉得一点喜庆,相反却是不断的瑟瑟发抖着。

‘仙药案’依旧在不断的发酵着,只是几天工夫,已经有近两成的朝廷官员搬去了诏狱暂住,之前有直接关联的家伙们,比如御医、御前房总管,御马监总管等,已经被凌迟了五人,其他人最好的结果也是一个成年砍头,妇孺妻女入教坊司的下场。

这种情况下,更是人人自危,谁都害怕下一步就轮到自家被关进去的顶梁柱头上,每次看到锦衣卫从家门口经过时,都会直接吓的迸住呼吸,害怕下一秒就看到如狼似虎的锦衣卫上门抄家。

为了不落得个这般下场,这些有家人被关入大牢的官员、士绅们,每一家都是滚滚的银子涌入镇抚司,完全顾不上文人的面子了,只求能够通融一二,不要让自家背上欲加之罪。

至于反对皇帝大肆株连的,更是一个也无,堂堂皇帝陛下遇刺,无论如何大肆株连,都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这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谁真的蠢到对着干,下一刻就是身死族灭的下场。

每日间官员之间碰面,已经只谈公事,再也不聊税务部了,更不敢相互聊仙药案,甚至连文人们之间最喜欢谈的风花雪月,也无人提及。

似乎只是数日工夫,整个大明京师的官场气氛便即肃然一清,人人都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除了工作,再无其他。

这并不是吓的,事实上经过这几天的发酵,还没有进去诏狱的官员们,基本上都已经能确定了,这次的事情,已经基本上与他们关系不大了。

毕竟这一次进去的人,都是非富即贵的人,他们这些小鱼小虾,连进去的资格都没有。

之所以没人谈论这事,也正因为如此,能混到京官安稳的坐着的人,就没有一个是傻子,个个都是顶级的人精。

谁都看出来了,皇帝明显是找不到幕后主使人,眼下就是趁着这个机会,狠狠的敲诈勒索一笔钱财而已。

也正因为看出来了,就更加没有人敢于多说什么,毕竟这种事情都干的出来的皇帝,也基本上没有什么节操可言了,面对一个没有底限和节操的人,尤其还是一个生杀予夺大权在手的马上皇帝,大家还是老实一些的好,毕竟祸从口出,可并不是说说玩的。

大家好不容易爬到这个位置上,若是因为自己一点点小聪明,把前程给丢了,那才是最蠢的蠢货。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觉得今年年味比较喜庆的,比如普通百姓与一些穷官们,他们都是在抱着吃瓜的心态,只差搬一个小板凳坐好看这一连串的好戏了。

朱聿鐭也是这其中这一,到了如今这个地步,献上‘仙药’的御膳房总管供出给他仙药的人,是一个商会的大掌柜,但是当锦衣卫找到对方住处时,却是发现早已经人去楼空,甚至这家商号也只是成立半年不足后。

朱聿鐭已经知道,想找出来幕后之人,基本上是不可能了,除非能象后世那般信息发达的时代,只靠扫脸便能识别此人的身份信号。

但是作为一个无数钱财手中过的皇帝,他自认为自己的日子过的也是极难的,尤其是这个大家都想过个肥年的当口,他不认为自己要钱不要脸的行径有什么不对的。

毕竟脸皮能值几个钱?哪有花花银子拿在手里安稳?

而且这事朱聿鐭干的也是一个理直气壮,毕竟这借口是别人送来的,自己差点一命归西,出手之人必是你们这个群体之中的某一个,拿你们点钱压压惊,难道不是天经地义之事么?

更重要的是,他这次一下子弄翻这么多人,这些人如今身在局中,尚且不知,只能不断的送出银子来走个后门,为全族买个平安。

而且这个平安也会很快到来,最晚在小年之前,朱聿鐭便会将大部分人放归,让他们全家过个好年。

毕竟割韭菜也是一门学问,不能将韭菜根都给伤到了,保持韭菜们身心健康,才是长久割下去的前提条件。

当这事平息之后,他们平静下来估计都会明白,这是被皇帝敲了竹杠,这种窝囊事事后必定会越想越气的。

为了出这口气,这些家伙们必定会选择报复,无论是联合幕后之人,还是向自己报复,朱聿鐭都觉得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只要活动的人多了,他迟早能够顺藤摸瓜找到今日此事的主使者,若是这些人傻到独自向自己挑战,那就更加轻松惬意了,朱聿鐭会好好的给他们上一堂什么叫破家灭门的法律课。

……

崇明岛。

腊月初四,海关总署衙门正式在此开业,不,开始办公。

与之前的大明一样的是,这次新开张的海关总署并不收税,而是收取来往船只管理费,兼河道清理费。

因为不是收税,所以根本不需要再按照明太祖朱元璋所定的三十抽一,而是以船只大小,载货量多少作为收取管理费,清理费的依据。

因为这海关总署是刚刚开始拦路抢劫,不,收取管理费,业务方面还是有些不太熟练,于是高价挖来了之前在海上拦路打劫出身,极为专业的的郑家嫡系人手,前来协助定价。

不仅如此,热心王事的郑家在听说皇帝要成立大明四海公司,以统一收货与定价之后,更是派出大量的财力和人手参与此事,所涉猎的行业几乎跨越整个海贸全部,财大气粗的郑家,甚至都已经有了垄断整个海外贸易的企图。

这个结果当然是税务总理衙门不可能同意的,你一口气将所有肉全吃了,哪大伙吃什么?

经过一番激烈的谈判,在朱聿鐭同意后,大明与郑家各自出资五百万两白银,朝廷占据四海公司的六成股份,郑家占据三成的股份,而剩下股份则是朱聿鐭特意留下来的。

受后世上市公司的启发,这最后一成股份,朱聿鐭直接将之分为五万份,每份都价值一百两银子,然后由税务衙门负责出售,他打算用这些股份集资出朝廷与郑家同样数量银子而来。

当然,这只是一场试探,朱聿鐭想要看看,大明商人中有没有足够精明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家伙,他要挑选出来一些,日后会有大用。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