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说:“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此战,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红俄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死亡8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在欧洲平原的实战中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德国在实施武装力量的动员与展开措施中,采取了先机制敌的方针。德国武装力量对波兰的军事行动说明,预先组建的陆军和空军集团出其不意的实施密集突击,有着显著的作用。在战争过程中,坦克和空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了突破敌军防御,首次使用了快速重兵集团——坦克军、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与航空兵密切协同作战。出现了以快速重兵集团在防御纵深对敌人实施迂回和合围的机动条件。这样能扩大战役进攻纵深,提高战役速度。”吴泰乾的报告写到这里,他放下钢笔,眼前都是那一幕幕战火硝烟生灵涂炭的惨相,但是既然穿上军装就要履行一个军人的职责。他继续分析道:
“当然,除了战场上的胜负之外,德国在外交方面的策略也非常见效。由于华沙波军的牵制,使德军难以攻克布列斯特要塞。而且从这一战斗中德军也敏锐的洞察到进攻波兰东部的困难:波兰东部此时波军尚有30余万人,而且波兰东部南北距离比波兰西部长得多,继续向东推进势必大大拉长战线,而德军总兵力不足,不仅难以迅速歼灭波军残部,而且因距离西线越来越远又会造成无法及时大量的部队西调。显然,请红俄出兵相助为上策。当9月25日波兰东部战斗结束后,双方议定了一条分界线,而德军也随即向华沙发起总攻并很快攻陷该城。这充分说明德军将华沙波军留在战役后期解决并不是真正处于兵力不足或者波军实力较强大,而是为了更多歼灭波军有生力量和便于西调。正是因此获得的10多天时间里,使得德军歼灭了华沙以东布格河以西波军主力,取得了对波军的巨大优势。这样即便西线有事主力部队西调,剩余的军队也能从容应对残存波军,基本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否则,德军可能无法歼灭波军主力,也不能防止法军一旦大规模进攻后被波法两军夹击的严重后果了。”
“看来德国人已经做好了在西线进攻的准备,估计三到六个月内德法之间必有一战,而且从目前的分析而言,德国的胜面极大。”张建元总参谋长分析道“根据观察团提供的分析报告和综合情报来看,“经过这次战争,原本一个独立的波兰成为了一块任人宰割的蛋糕,而一直执行绥靖政策的英法等国却并没有由此而真正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危险,看来欧洲全面爆发战争的日子近在眼前了。嗯,我们继续分析德波战争的经验教训吧,云阶兄,你来吧。”
“首先说
德军在在这场战争中,表现的确实可圈可点。德军不像我军有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以及立体协同作战的经验和规范,能首次在实战中使用大批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等快速兵团突破波军防线,迅速插入波军后方并将其包围歼灭。应该说,德军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闪击战术运用得当。但是德军的部署应该不予肯定,尽管在实际作战中并没有起到一些不利作用。德军进攻波兰的主攻部队是装甲兵,而保证战役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尽量避免装甲部队前进受阻。而纵贯波兰中西部的维斯瓦河正是这样一个天然的障碍物。倘若波军依托这个巨大的“防坦克沟”进行防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反坦克武器不足的弱点,对德军装甲部队迅速推进有不利影响。”朱云阶的分析让诸位高级将领都点头肯定。
“另外,德军在东普鲁士仅部署11个师也是一个较大失误。这11个师中没有装甲部队,突击能力弱、抗突击能力也不行;而且,东普鲁士被波兰领土三面包围,缺乏支援;如果兵力不足,容易被对方歼灭。波军如果集中兵力即便不依靠装甲部队,对付这11个师还是胜算很大。如果这部部队被歼,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也会实力大损,最终可能对战局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
“还有,德军在制定作战计划中没有采取大规模合围部署,而基本属于追击方案,从而未能在开战之初利用突袭条件大量歼灭波兰军队,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个作战有了32天的拖延。”朱云阶的分析还在继续,杜子成、吴子玉、吴绶卿等老帅们都在旁听,对于这些中生代的将领中最满意的也就是张建元、朱云阶、林育英等几位了。“此外,德军中许多中下级军官是比较称职的,能够身先士卒,鼓舞士气,但这同时也造成军官伤亡率相当高,使得一些战斗因为缺乏指挥部队乱成一团。由于这场战役是德军第一次实战,士兵们也缺乏经验,缺少现代战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概念。部队在行进中相互混杂、战场上怯战、误伤时有发生。德军的混乱给波兰造成多次反击机会。比如9月9日,波军“波兹南”集团军强渡布祖鲁河,向其东南方向的德军第8集团军侧翼实施反突击,德军在援军12个师的支援下击退波军反击并合围该集团军。不过侥幸的是,波军的情形更为混乱。如果在初战失利后仿效德军将残存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并配合其他部队在夜间对德军混乱部队反击,很有可能对德军构成较严重威胁。所以说,对于德军在对波兰作战运用闪击战的成功,公正评价是一半靠自身努力,另一半则是己方缺点未被波军利用和对方自身失误所赠。”
对于德军得失利弊的分析,国防军做的比起德军自身还要仔细,这也是国防军一贯的作风,有战争案例必须要细心揣摩,多面分析,绝不会放过任何这种难得的机会,不过见惯了国防军和皇家空军甚至是海军的联合军事演习,对于兵种配合如此幼稚的德军和根本就不懂配合的波军,朱云阶还是有些鄙夷的,真是尔乃蛮夷。
此时按照《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内容,德国将拥有18万8,000平方千米、2,020万人的占领区。于是在波兰战役尚未结束时,德国就先于9月8
日和13日设置了占领波兰的军区,分别阿尔弗雷德•冯•沃拉德-博克尔贝格指挥的“波森”军区(Posen,后来该区成为德国入侵红俄的主力部队—中央集团军群的总司令部)和由瓦尔特•海茨指挥的“西普鲁士”军区(Westpreußen),分别占领了大波兰和波美拉尼亚两区,之后将两者划入本国领土,共面积达9万平方千米,人口约有1000万,较1914年的德意志帝国东部边界长250千米。后来西塔拉将任命阿瑟•格雷泽和但泽的工人党党州领袖艾柏特•福斯特两位工人党党行政人员管理波森与西普鲁士军区,而剩余的波兰领土则由新成立的波兰总督府管辖,由汉斯•法兰克负责。当年10月3日,西塔拉再设立了“罗兹”和“克拉考”军区,并分别由伦德斯特和利斯特将军指挥。
占领期间,工人党政府对并入德国领土的地区施以“德国化”政策,判断居民是否具有德意志血统,或无则依照种族而施加不同待遇,波兰人不是遭到驱逐就是被派放至德裔人家庭作劳动力,并剥夺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使其成为单纯的劳动群众,而单纯因为他们是波兰人就被德军杀害的事件时有所闻,德军部份将领,如布拉斯科维茨曾向西塔拉抱怨党卫队的行径,西塔拉后来因此对他产生了恶感。驱逐出德国境内的波兰人和犹太人被送至波总督府中,尔后德国设立大量的集中营将他们有系统地屠杀。红俄方面,其吞并的波兰领土被瓜分至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0年红俄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后)中,并施行“俄罗斯化”政策,将大量波兰知识份子、军官、地主等社会精英予以屠杀(最为著名者即是“卡廷森林屠杀案”),并把大量平民送至古拉格劳改营。根据波兰民族纪念研究所的资料,在1939年至1941年红俄占领期间共有150,000波兰人死亡、320,000名波兰公民遭到驱逐。战争全期,共有全国六分之一(600万人)的波兰人死于德国或红俄的占领政策下,为二战各国伤亡人数比例中最高者。
波兰官方在战事结束后从未正式宣布投降,其残存军队逃往西方盟国继续对德作战,也有大量的士兵脱下军服躲到森林或是民众之中,波兰本土因而逐渐诞生一支地下反抗军,并在二战期间于波兰本土上进行过多次的游击战,波兰境内的抵抗运动也是二次大战各个被工人党所占领的国家中最大规模者,也是仅次于红俄(120万)和南斯拉夫(80万)境内游击队人数的第三大地下抗德武装部队(51万)。9月30日,波兰推举出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将军作为流亡政府的领导人,并于各地战场加入英法联军对轴心国作战,西塔拉为报复后者的行动而下令德军摧毁华沙,华沙因而被夷为平地,成为二次大战受创最为严重的一个城市。除了提供可用兵力外,波兰人也在情报领域方面也对英法联军有相当的贡献,其中以协助窃听无线电和战前破译了恩尼格玛密码机最为出名,当然所有的这一系列密码体系对于拥有超级计算机的中华民主帝国而言早就是单向透明的了。
(本章完)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