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像海,平静的时候一片茫茫,没有目的也无所适从,但忽然间波涛汹涌起来了,澎湃怒号,不可遏止,后面的推着前面的,前面的推着更前面的,大势所趋,不由得你不随波逐流的翻滚过去。一会儿,风停了,浪平了,剩留下来的仍是一片茫茫,疲乏地,懒散地,带着个波涛的回忆。
——苏青
苏青说“生命的浪花”,澎湃,激流汹涌。
“她涨红了脸,气急败坏地警告我:‘听么?你……你孩子家也知道国……国民党了吗?谁告诉你的?幸而……幸而还好,不曾给他……他老人家知道,要是他老人家……史老先生知道了,你得当心……以后这话不许说!’”苏青笔下,生动刻画过许多老师的形象,直率坦诚,着墨谐趣,人物栩栩如生,事件令人莞尔。上文中的这位史先生,苏青描摹道:“前清的秀才,也是我祖父的老朋友。他有一张满月般、带着红光的脸,三塔牙须,说长不长,道短却也不短。说话的时候,他总是用手摸着牙须。轻轻的,缓缓的,生怕一不小心摸落了一根。”
史先生其实不姓史,这里苏青将人物的真实姓名给隐去,化以假名代替是多见的,写作习惯罢了。史先生姓施,名国祺,是一位秀才,老夫子也。夫子自然是要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严谨、严肃、严律的教育理念,这才是治学的根本,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正是这样固执的一成不变的做法,给他招来了大麻烦,最终被学生们赶出了校门,他的铺盖卷也被扔到了大门外。
史先生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令女生们如此反感他,敌对他,厌恶他?了解故事背景,还原人物真实,答案就在苏青笔下了。
苏青说:“据说有一个高级女生因入了国民党,清早邀请三五个同学在操场上谈论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什么的……史老先生听到‘国民党’三字,手便一颤,牙须幸而没扯断,眼镜却啪地掉在地上了……碎了玻璃还不够,渐渐的连史老先生的心都碎了。因为后来这位入国民党的女生虽经迫令‘主动退学’,而高级女生中似乎开了风气,常有切切擦擦私下在操场或在校园或在厕所中私谈情形……”女学生们对待新生事物,接纳新生事物,发展新生事物,是**飞扬的,传递又快又热;但作为女师的校长,史先生的思想是传统的,保守的,他对这样的事情痛心疾首,坚决要认真执行女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让学校体制变质,腐化堕落了。
当然女学生们的想法则是好想法,她们想男女同校,想接触异性,想接触革命思想,想挣脱樊笼去看看,是情理当中的事情,但这就与史先生的规定是冲突的,与学校的制度是相悖的,矛盾自然而然就凸显了,甚至不能调和,事件一发不可收拾。
1926年,北伐军浩浩****开进鄞县县城时,街上人头攒动,标语迎风飘扬,青年热血沸腾,苏青说:“春光明媚之际,同志们终于完成了光明灿烂的工作,整个的县城都悬满了青天白日旗,只缺少一个地方,那便是我们史先生管理下的女子师范。”
革命的旗帜插遍了县城各个角落,就是不能“攻克”女师大门。由此可见,史先生是多么的固执,他抵制一切新思想,拒绝一切新事物,坚持认定自己的做法才是正确的。但革命大趋势已然形成,谁能抵挡得住呢,史先生被时代淘汰,被学生们唾弃自是必然了。
一生中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苏青最擅长将他们的个性特征和鲜明形象勾勒出来,不拘泥,不刻板,笔调幽默、诙谐、活泼、走笔生风,带有特别的响动,时常有警醒人的作用。
张爱玲说:“她的讽刺并不彻底,因为她对人生有着太基本的爱好,她不能发展到刻骨的讽刺。”是这样的吗?苏青真正无法做到“刻骨的讽刺”,或许,这就是苏青的高明之处。留有余地,就会有想象空间,她对人物的刻画,不彻底的揭露、批判、讽刺,正好符合她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模式,点到为止的游刃有余,比深刻尖锐来得更有弹性和韧性。
苏青的文字套路,据说有着林语堂的影子,苏青对林语堂是尊崇的、景仰的。他们虽没有直接交往,但苏青的一桩文字公案,林语堂还亲自在刊物上调和过。
无巧不成书的是,张爱玲也非常喜欢林语堂,并在出国留学计划中,将林语堂当时生活的国家作为首选,这也说明林语堂在她心中的地位和高度。
县城的革命**一声声迭起,史先生走了,学校“乱”了也正常。苏青姑母见这种氛围和环境已经不适于安静地读书,于是将苏青送回老家浣锦,以避开时局的混乱,烽烟的无情。
辍学的辍学,上学的上学,女师的教学其实还在继续。不过在苏青复学时,已然物是人非,校名两易,从县女师改为“中山公学”,再由“中山公学”改为“女子中学校”。
1928年春天,苏青的祖父冯丙然经不住孙女的软磨硬泡,终于同意了苏青插班就读初一下学期,这说服能力不愧为“小鹦哥”。
回到梦寐以求的学校,苏青又长大了一岁,高了,见多识广了,想法也更大胆、周全、稳妥了。当然,她笔下老师们的形象愈加丰满了。
她讲女校长的故事,道:“校长是一个漂亮的女性,姓邹,刚刚同她丈夫离婚不久。她在大学还只念完一年课程,中学就在女子师范读的。”原来,这位女校长算得上是苏青的校友,也是从这所学校出去,学成后又回到自己的母校任职,这里便是她的“娘家”了,这样做事该是事半功倍,轻车熟路吧?但是,并非如此,女人容易被情牵绊,且容易失去理智,这位女校长亦是。因为自己热恋的男友移情别恋,女校长伤心欲绝,气馁后请辞了校长职务。这位女校长的名字,苏青依旧隐去了真实姓名,只说她是县教育局长杨菊庭委派来任职的。
女校长走后,接任她校长工作的就是这位教育局局长——杨菊庭。
苏青眼里的杨校长,在她描摹的众多老师中,是刻画较入微的一个。她说:“其貌不扬,姿态难看。他‘生得矮胖身材,白麻子,两颗门牙尽管往外扒……”
这位校长与曾经那位史校长有近似的地方,反对学生激进,反对女生与异**往,反对女生上街聚会,他还说:“招摇过市,白白给人家品头论足。”生怕学生们被“看”了去,他这样老套陈旧的想法,自然很不讨学生喜欢。后来,学校来了一位男历史老师,他对近代史重大史实的脉络、中华民族受屈辱的症结、列强的罪状,都剖析得全面、深刻、到位,深受学生喜爱,可惜的是并没得到校方的认可。校长不断地挑刺,伺机打压,让这位老师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最终在病中郁郁而逝。
这位老师的离世也让学生们悲恸不已,他们想送这位敬爱的老师最后一程,给他开一个追悼会,却遭到学校毫无人情的否决。这便引发了学生与校方激烈的矛盾冲突,学生们以罢课、请愿等方式抵制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事件越闹越大,不能罢息。于是,校方决定开除这次事件中的主要骨干,遏制事件的再发展。在公开发布的开除学生告示中,苏青的名字“赫然在列”,罪名是“受人煽惑,鼓动罢课”。
如果苏青这次真被开除了,还有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出版人、作家苏青吗?当然不会!
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最终以校方收回告示而收场。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