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落榜

弘治五年(1492年),王阳明跟随父亲龙山公返回北京,开始专心学习宋儒的格物致知之学。他遍寻朱熹的著作,如饥似渴地阅读。一日,在朱熹的著作中,他读到了程颐的“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父亲就职的官署中有许多竹子,王阳明读到这句话之后,就想去格竹子以探求其理。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因劳累过度病倒了。于是他叹息说:

“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之后,王阳明又开始随波逐流,热心于词章之学。这应该算是他立志上的又一大变化。

王阳明格竹一事表明他对程朱理学还不是那么了解,对程颐的那句话也是只知其表,而未知其意。他妄图通过格竹来求得形而上的理,这当然是不能够成功的。很多朱子学者曾拿格竹一事来诽谤王阳明。但是进一步想,也正是因为他对程颐学说的质疑,才有了后来“心即理”学说的横空出世。当然了,王阳明的思想在当时还没有达到这一程度。

弘治六年(1493年)春天,二十二岁的王阳明在北京参加会试,但是不幸落第。身边好友纷纷前来劝慰王阳明。宰相李西涯和韩东阳是当时的文坛霸主,他们也被王阳明的文采所折服,就鼓励他说:

“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

王阳明听后提笔立就,身边诸老都惊叹道:

“天才!天才!”

但是,先生的才气也引起了一些当时在场人员的嫉妒。据说,在他们退出去之后,就有人在私底下嘀咕:

“此子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