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应天风暴(5)
在海上走了二十三天,辽东水师出现在长江口,为首一艘大船冉冉驶入长江航道。周围海中不见一点船帆,不但海中无船,连陆地上也人踪罕见。长江口的景像与辽东半岛海上千帆竞渡的情景有着天渊之别。整个江南,政府为了避倭,不但不许片板下海,还将所有百姓迁到离岸边十里之外。
白术从没到过江南,这一路上,深秋江南的风景让她目不暇接,岸上层林浸染,各种鸟儿高低盘旋。一座高大的山峰迎入眼帘,这是入了江口之后南岸上第一座山峰。
朱贵烚朱烨两兄妹见到什么都是那么新奇,此时看见这直插大江的山峰自然兴奋异常。贵烚问道:“二娘二娘,那是什么山?”
白术从没到过江南,自然不知道,只得摸摸他的脑袋道:“二娘也不知道,去问你父王。”
朱贵烚朱烨又蹦跳着跑到朱植身边,朱值笑道:“我的小宝贝,那叫香山,香囊的香。”
朱烨牙牙而语:“那为什么烨儿闻不到香味。”童言无忌,她这么一说,舰桥上的人都笑了起来。
见到香山,就进入江阴海防要塞区域,果然再走不远,宽阔的大江劈成两半,中间一个大岛,这是靖江岛,岛上有一个靖江县衙,也许这是全国最小的县,总共才二百多户,不到千人。
岸边终于见到几叶船帆,几艘大舢从香山下的码头驶出,如果不是早就接到了应天的驾贴,说辽王将从水路进京拜寿。这会见到如此高大的舰船,岸上守军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
大舢与舰队交涉了一下,知道的确是朱植的座舰,连忙在前引路。就这样,又走了两天,辽东舰队终于到达了应天北门的下关码头。
只见码头之上旌旗招展,迎接的队伍早在此恭候多时。一见大船停靠,岸上立刻响起鼓乐之声。朱植先命瞿远下船接洽,不多会,瞿远回报,岸上迎接的原来是户部尚书练子宁。
朱植道:“练大人迎接,勉仁看是凶是吉?”
杨荣道:“皇上还很体恤下臣,知道练大人欠殿下一个人情,所以特地让他来迎接吧。荣以为,练大人目前是皇上身边最信赖的大臣之一,由他来迎接可见皇上对殿下还是信任的。”朱植颔首不语。
“大明”号吨位太大,不能靠上码头,只能转换小舢,朱植和白术率领众人上得岸来。练子宁已经三两步凑上来,见面就拜:“臣练安(练子宁,名安,以字行)恭迎辽王殿下杏林夫人及辽王世子郡主。”
朱植笑着将其扶起,道:“辛苦子宁了,赶快请起。本王是负荆请罪而来,切莫毁了子宁前程。”
练子宁佯怒道:“殿下,当真如此看卑职吗?昔日殿下十里相送之情子宁尚未报答。就算皇上不命卑职前来,子宁也该来迎接。在子宁看来,殿下何罪之有,他日庭议自有公论。”
“子宁休要动怒,你的性子我还是知道的。国有铮臣,社稷之幸。” 朱植突然低声道,“如果子宁真想帮本王,就不要与本王过于亲密。”
练子宁脸色一变,心中自然明白朱植说的意思,当下恭敬地行了一礼道:“殿下,请将随行护卫驻扎在城外给各藩王制定的驻地,随行者仅限家眷及亲卫。”
朱植知道他会意,也回了一礼:“本王省得。”
……
“打了几个胜仗,积攒了一笔银子,是不是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朱元璋怒气冲冲地骂着,“你知不知道,这些成绩都是怎么来的?为了支持你在辽东开展新政,朝廷免了你三年的钱粮。不是这个,你能这么有钱?翅膀硬了,就以为能飞了。为了赚钱,你什么不敢干,你以为那点子破事朕不知道吗?
扶植商人,搞个什子《公平交易令》,甚至让他们跟北元买卖货物,没有商人们的支持,难道北元鞑子敢围了大宁?是什么蒙蔽了你的心?人说商人唯利是图,而朕看来是你唯利是图。掉进钱眼里出不来了!”说着话,朱元璋在书房里急匆匆地来回走着。
朱植已经跪在地上小半个时辰了,听着朱元璋的训斥,他不敢搭话,只等着他把话骂完。
边走朱元璋边道:“年年看你上报辽东政绩,原来搞了这半天,全靠商人们给你撑腰,全靠表面文章取悦朕。如果不是锦衣卫及时将你的所作所为通报上来,朕差点就被你蒙蔽了,以为你还是朕忠心体国的儿子。谁知道你已经成为沽沽名钓誉,旁门左道之徒。”
朱植抬头道:“父皇……”
朱元璋不等他说话,突然站住,把书案尚一封褶子扔到地上:“你自己看看,这就是你做的事。”朱植拿起褶子看了两眼,是锦衣卫关于高丽事件的报告,竟然连李成桂给他送的礼物一事也记录在案。
朱元璋道:“是谁给了你胆子?让你这么做?平日觉得你挺老实的,担着个义王的名头。谁知道你背着朝廷做出这样的大事来。对于李朝,连朝廷还没有定论,你就敢把王路朝扶植起来与李朝对抗。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说啊?”
朱植嘴里嚅嚅着:“那李成桂,既表示臣服我朝,却在我辽东与海西开战之时,仍然与敌沟通,交易战略物资。王路朝本高丽前王的王子,来辽东投靠于儿臣。儿臣才想着用王路朝来制约李成桂。”
朱元璋道:“巧言令色,你这么做还把朕,把朝廷执于何地?你这是僭越,你那点私心以为瞒得了谁?李成桂与你四哥交好,你与四哥不对付,所以就和李成桂不对付,你以为朕老了,看不到你心中的花花肠子?”
朱植心想,对于王路朝的使用,只有杨荣、铁铉和自己商量过,除非这两人里有锦衣卫的探子。见自己的私心朱元璋已经洞悉,朱植知道再也不好隐瞒,既然如此不如就承认了错误。于是硬着头皮道:“父皇明鉴千里,是的,儿臣承认,儿臣有私心。四哥与李朝暗通款里,李朝在辽东项背,于辽东军事策略暗中作梗,儿臣的确觉得如鲠在喉。所以才想到给他们一点教训,让他们老实点。儿臣对此不敢隐瞒”
朱元璋停住脚步,狠狠地盯着朱植,道:“你终于肯承认了吗?私心,私心,你何曾有过天下和朝廷。枉朕白疼你一回。”说着朱元璋一屁股坐在龙椅之上,朱植承认自己的私心反而让朱元璋感到好受些。
朱植稍微抬头瞥了瞥朱元璋的脸色,赶忙道:“父皇,如果是这两件事,请容儿臣细细禀告。父皇是否记得,第一次问儿臣辽东政事。儿臣就说过,未听说过人有不重利者,鞑子化外之人,不懂道理,只重利益。中原江山吸引他们的就是花花世界,我以利诱之,只需商人若干,如果可以达到边疆安宁的目的,不比兴刀兵,费钱粮来得便宜。
在辽东这几年,儿臣就是按照当初这样的计较实行的,这几年给鞑子卖的货里多位奢侈品,江南的茶叶,南洋的琉璃,还有辽东的铁器。而食盐、粮食还有药物都严格控制量,仅仅只够鞑子的基本使用。
父皇,这些年,辽东军的战马五成都是通过这样的贸易换来,我们从鞑子手里换来了马匹、牛羊,这些无一不是我朝需要的战略商品。现在每年辽东对鞑子的贸易量都是顺差,拿去年来看,辽东卖过去商品价值三十余万两,可他们卖过来的只不过二十余万两。长此以往,过得三五年,草原上就没有可以跟我们交换的东西了。
到时候,迫于无奈,他们只有继续来抢,而被汉人风物侵蚀之下,北元军力自然受到损耗。我朝只要双管齐下从北平辽东两路进兵,平定北元指日可待。”
身为开国之君,朱元璋自然不会被怒火冲昏了头脑,对于朱植的解释,他自然能够明白,道:“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治理国家不能仅仅凭着这些商人,商人始终是唯利是图,最终还是要行王道。”
朱植见朱元璋有些回心转意,连忙道:“父皇,儿臣时刻不忘您的教导,天下以民为本,我朝政策又以农为本。可是辽东苦寒,每亩土地出产不高,纵使收税,也收不上多少粮食。所以既然父皇免了辽东三年钱粮,儿臣也干脆免去辽东农税。但能支撑着儿臣做出这样决定的正是辽东的商业发达,如今每年辽东商税就达二十万两,这二十万两加上盐税已经基本上可以平衡辽东的开支。儿臣已经琢磨着如何彻底免去辽东农税,让农民彻底从贫困中解放出来。
一旦辽东可以不收农税,必然又能吸引天下移民,只有辽东民口增加才能实现永固辽东的战略。”
朱元璋一惊,免农税?作为农民出身的他,思想中只知道农民纳税天经地义;但他也知道为了纳税前元的百姓是如何遭难。他又何尝不想将农税免除,而且也把税率调整到最低。只是大明整个国家的商税才收不到四百万两,不依靠农业,根本无法支撑国家开支。只是重商又与儒家上千年治国经验相违背,朱元璋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
白术从没到过江南,这一路上,深秋江南的风景让她目不暇接,岸上层林浸染,各种鸟儿高低盘旋。一座高大的山峰迎入眼帘,这是入了江口之后南岸上第一座山峰。
朱贵烚朱烨两兄妹见到什么都是那么新奇,此时看见这直插大江的山峰自然兴奋异常。贵烚问道:“二娘二娘,那是什么山?”
白术从没到过江南,自然不知道,只得摸摸他的脑袋道:“二娘也不知道,去问你父王。”
朱贵烚朱烨又蹦跳着跑到朱植身边,朱值笑道:“我的小宝贝,那叫香山,香囊的香。”
朱烨牙牙而语:“那为什么烨儿闻不到香味。”童言无忌,她这么一说,舰桥上的人都笑了起来。
见到香山,就进入江阴海防要塞区域,果然再走不远,宽阔的大江劈成两半,中间一个大岛,这是靖江岛,岛上有一个靖江县衙,也许这是全国最小的县,总共才二百多户,不到千人。
岸边终于见到几叶船帆,几艘大舢从香山下的码头驶出,如果不是早就接到了应天的驾贴,说辽王将从水路进京拜寿。这会见到如此高大的舰船,岸上守军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
大舢与舰队交涉了一下,知道的确是朱植的座舰,连忙在前引路。就这样,又走了两天,辽东舰队终于到达了应天北门的下关码头。
只见码头之上旌旗招展,迎接的队伍早在此恭候多时。一见大船停靠,岸上立刻响起鼓乐之声。朱植先命瞿远下船接洽,不多会,瞿远回报,岸上迎接的原来是户部尚书练子宁。
朱植道:“练大人迎接,勉仁看是凶是吉?”
杨荣道:“皇上还很体恤下臣,知道练大人欠殿下一个人情,所以特地让他来迎接吧。荣以为,练大人目前是皇上身边最信赖的大臣之一,由他来迎接可见皇上对殿下还是信任的。”朱植颔首不语。
“大明”号吨位太大,不能靠上码头,只能转换小舢,朱植和白术率领众人上得岸来。练子宁已经三两步凑上来,见面就拜:“臣练安(练子宁,名安,以字行)恭迎辽王殿下杏林夫人及辽王世子郡主。”
朱植笑着将其扶起,道:“辛苦子宁了,赶快请起。本王是负荆请罪而来,切莫毁了子宁前程。”
练子宁佯怒道:“殿下,当真如此看卑职吗?昔日殿下十里相送之情子宁尚未报答。就算皇上不命卑职前来,子宁也该来迎接。在子宁看来,殿下何罪之有,他日庭议自有公论。”
“子宁休要动怒,你的性子我还是知道的。国有铮臣,社稷之幸。” 朱植突然低声道,“如果子宁真想帮本王,就不要与本王过于亲密。”
练子宁脸色一变,心中自然明白朱植说的意思,当下恭敬地行了一礼道:“殿下,请将随行护卫驻扎在城外给各藩王制定的驻地,随行者仅限家眷及亲卫。”
朱植知道他会意,也回了一礼:“本王省得。”
……
“打了几个胜仗,积攒了一笔银子,是不是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朱元璋怒气冲冲地骂着,“你知不知道,这些成绩都是怎么来的?为了支持你在辽东开展新政,朝廷免了你三年的钱粮。不是这个,你能这么有钱?翅膀硬了,就以为能飞了。为了赚钱,你什么不敢干,你以为那点子破事朕不知道吗?
扶植商人,搞个什子《公平交易令》,甚至让他们跟北元买卖货物,没有商人们的支持,难道北元鞑子敢围了大宁?是什么蒙蔽了你的心?人说商人唯利是图,而朕看来是你唯利是图。掉进钱眼里出不来了!”说着话,朱元璋在书房里急匆匆地来回走着。
朱植已经跪在地上小半个时辰了,听着朱元璋的训斥,他不敢搭话,只等着他把话骂完。
边走朱元璋边道:“年年看你上报辽东政绩,原来搞了这半天,全靠商人们给你撑腰,全靠表面文章取悦朕。如果不是锦衣卫及时将你的所作所为通报上来,朕差点就被你蒙蔽了,以为你还是朕忠心体国的儿子。谁知道你已经成为沽沽名钓誉,旁门左道之徒。”
朱植抬头道:“父皇……”
朱元璋不等他说话,突然站住,把书案尚一封褶子扔到地上:“你自己看看,这就是你做的事。”朱植拿起褶子看了两眼,是锦衣卫关于高丽事件的报告,竟然连李成桂给他送的礼物一事也记录在案。
朱元璋道:“是谁给了你胆子?让你这么做?平日觉得你挺老实的,担着个义王的名头。谁知道你背着朝廷做出这样的大事来。对于李朝,连朝廷还没有定论,你就敢把王路朝扶植起来与李朝对抗。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说啊?”
朱植嘴里嚅嚅着:“那李成桂,既表示臣服我朝,却在我辽东与海西开战之时,仍然与敌沟通,交易战略物资。王路朝本高丽前王的王子,来辽东投靠于儿臣。儿臣才想着用王路朝来制约李成桂。”
朱元璋道:“巧言令色,你这么做还把朕,把朝廷执于何地?你这是僭越,你那点私心以为瞒得了谁?李成桂与你四哥交好,你与四哥不对付,所以就和李成桂不对付,你以为朕老了,看不到你心中的花花肠子?”
朱植心想,对于王路朝的使用,只有杨荣、铁铉和自己商量过,除非这两人里有锦衣卫的探子。见自己的私心朱元璋已经洞悉,朱植知道再也不好隐瞒,既然如此不如就承认了错误。于是硬着头皮道:“父皇明鉴千里,是的,儿臣承认,儿臣有私心。四哥与李朝暗通款里,李朝在辽东项背,于辽东军事策略暗中作梗,儿臣的确觉得如鲠在喉。所以才想到给他们一点教训,让他们老实点。儿臣对此不敢隐瞒”
朱元璋停住脚步,狠狠地盯着朱植,道:“你终于肯承认了吗?私心,私心,你何曾有过天下和朝廷。枉朕白疼你一回。”说着朱元璋一屁股坐在龙椅之上,朱植承认自己的私心反而让朱元璋感到好受些。
朱植稍微抬头瞥了瞥朱元璋的脸色,赶忙道:“父皇,如果是这两件事,请容儿臣细细禀告。父皇是否记得,第一次问儿臣辽东政事。儿臣就说过,未听说过人有不重利者,鞑子化外之人,不懂道理,只重利益。中原江山吸引他们的就是花花世界,我以利诱之,只需商人若干,如果可以达到边疆安宁的目的,不比兴刀兵,费钱粮来得便宜。
在辽东这几年,儿臣就是按照当初这样的计较实行的,这几年给鞑子卖的货里多位奢侈品,江南的茶叶,南洋的琉璃,还有辽东的铁器。而食盐、粮食还有药物都严格控制量,仅仅只够鞑子的基本使用。
父皇,这些年,辽东军的战马五成都是通过这样的贸易换来,我们从鞑子手里换来了马匹、牛羊,这些无一不是我朝需要的战略商品。现在每年辽东对鞑子的贸易量都是顺差,拿去年来看,辽东卖过去商品价值三十余万两,可他们卖过来的只不过二十余万两。长此以往,过得三五年,草原上就没有可以跟我们交换的东西了。
到时候,迫于无奈,他们只有继续来抢,而被汉人风物侵蚀之下,北元军力自然受到损耗。我朝只要双管齐下从北平辽东两路进兵,平定北元指日可待。”
身为开国之君,朱元璋自然不会被怒火冲昏了头脑,对于朱植的解释,他自然能够明白,道:“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治理国家不能仅仅凭着这些商人,商人始终是唯利是图,最终还是要行王道。”
朱植见朱元璋有些回心转意,连忙道:“父皇,儿臣时刻不忘您的教导,天下以民为本,我朝政策又以农为本。可是辽东苦寒,每亩土地出产不高,纵使收税,也收不上多少粮食。所以既然父皇免了辽东三年钱粮,儿臣也干脆免去辽东农税。但能支撑着儿臣做出这样决定的正是辽东的商业发达,如今每年辽东商税就达二十万两,这二十万两加上盐税已经基本上可以平衡辽东的开支。儿臣已经琢磨着如何彻底免去辽东农税,让农民彻底从贫困中解放出来。
一旦辽东可以不收农税,必然又能吸引天下移民,只有辽东民口增加才能实现永固辽东的战略。”
朱元璋一惊,免农税?作为农民出身的他,思想中只知道农民纳税天经地义;但他也知道为了纳税前元的百姓是如何遭难。他又何尝不想将农税免除,而且也把税率调整到最低。只是大明整个国家的商税才收不到四百万两,不依靠农业,根本无法支撑国家开支。只是重商又与儒家上千年治国经验相违背,朱元璋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