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积极备战
第五十章 积极备战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回纥方面则是毫无动静,好像是李恪率队的千里突袭,对他们所造成的打击比较严重,使得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再一次组织起人力和物理,发动新一轮的进攻。
对方越是平静,李恪的心里就越是忐忑不安,早在回到沈阳之初就已经派出了十几路的游商,前往草原之上探听消息,但是却至今也没有一个游商回到沈阳。也正是这样,才使得李恪更加的怀疑,目前的平静时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大唐的骑兵大多都驻扎在长城沿线各州府之内,李恪的营州府辖下的骑兵队伍只有区区的五千人马。一直以来都是在同高句丽作战,用到骑兵的机会并不多。虽说年初在与回纥的作战其间,李恪曾经通过千里奔袭的手段,出其不意的从东温可汗的大帐,抢来了两万多匹上等的好马,并且已经着手开始训练骑兵,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但是和那些个自幼便在马背上长大的回纥人比起来,两者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
虽说所有的营州士卒,都可以通过滑雪板在移动当中,熟练的使用弓箭和弩箭,但是一旦骑到马背之上,就完全是另外的一种感觉。
首先来讲,在滑雪板上无论怎么改变方向,总体来说都是平稳的,但是到了马背之上就不一样了,上下起伏颠簸使得绝大多数士卒很难熟练地使用手中的弓箭或者弩箭。
其次就是,回纥人可以长时间的生活在马背之上,甚至可以在行军之时在马背之上睡觉。不要小看这一点,在平时作战的时候可能还觉不出它的重要性,但是一旦需要千里追击或者千里逃亡的时候,这一点就显得无比的重要。一方可以在马匹还有体力的前提下,进行无休止的前进,而另一方却必须要停下来宿营,这其中的差距也就不言自明了。根本就没办法相比较。
在广袤的草原之上作战,如果对方故意要躲避的话,即便是大唐的军队拥有在强大的武力,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被对方一点点的拖垮。这也是为什么农耕民族不管有多么的强大,在机械时代到来之前,一直无法从根本上将游牧民族打败击垮的根本原因。
拥有着这个时代的人所不具备的丰富的知识的李恪,自然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所以在制定策略之初,他便没有想过要通过一场战争便可以征服对方。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在训练自己的骑兵队伍的同时,一点点的蚕食对方的生存空间。也就是稳扎稳打,打下一片地方来就在那里建立一座城池,等到草原之上遍地都是城池的时候,也就是草原游牧民族的末日来临之时。
当然,要想实现这个目的,绝非短时间内便可以实现的,不过李恪最不缺乏的就是时间,时间拖得越久,大唐的人口就会越来越多,相反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管是回纥还是突厥,随着他们生存空间的日益萎缩,人口只会是越来越少。所以与回纥的战争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场纯粹的消耗战。
经过上一年的大水灾,今年的夏收居然是个丰收之年,粮食的产量比起正常年份来要高出近两成,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高兴之余,农民们又忍不住要为之发愁。丰收就意味着产量大增,随之而来的将是粮食的价格贬值。但是等到出售粮食的时候,整个东北地区的农民们惊喜的发现粮食的价格不但没有下降,每担粮食反倒比往年高出了五文钱。
江南以及两场战争使得李恪存放于药瓶内的粮食,早就消耗的一干二净。为了不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及尽快的使自己的粮食储备充盈起来,同时也是为了即将到来的,与回纥间的第二轮交战做准备。李恪一反常态的将粮食的收购价格做了少许的提高,并且以布告的形式告诉农民,如果不是歉收之年,这个价格将维持至少五年时间不会变动,如果遇到灾年的话,政府收购价格将会做出相应的提高,但是销售的价格则会相应的降低。他之所以会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是有钱没处花,而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他可不想仗打到一半的时候,因为断粮而不得不中途停止。
李恪刚回到沈阳城的时候,就曾经交代给营州城外清风观的张老道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研制水泥。如今的清风观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穷 穷得要依靠卖假药维持生计了。自打李恪将大都督府迁徙到沈阳以后,清风观便也迁徙到了沈阳城内。如今的清风观可谓是大变样,前后八进的大院子内有近千出家人居住在内。张老道如今虽然还挂着个观主的名号,实际上早已经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由清风去处理,自己则在一处专门划分出来的院落内,按照李恪的吩咐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他所居住的这个院落一般人是不得入内的,如果进入其中不难发现,这里面到处都是瓶瓶罐罐,就像是个后世的科学实验室。
李恪当年在上学的时候,曾经在化学实验课上做过制造水泥的实验,这么多年过去了,早已经不记得正确的比例了。不过有一个整日里无所事事的张道长在这里,而且还是个炼丹的高手,这种活正好适合他去做。凭借不太清晰的记忆,水泥中的石灰石好像要占据百分之**十的份额,粘土好像也需要一些以及微量的铁矿粉。把这些都交代给张老道以后,李恪就像个甩手大掌柜的,什么都不去管了。
这个张老道还是个很不错的老同志,不管领导布置的工作有多么的辛苦,都会任劳任怨的去完成。居然只用了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的研制出了第一种水泥,并且当着李恪的面进行了一番实验,效果虽然比起后世来讲要差了很多,但是已经令李恪非常的满意了。
要知道那个时代建造城墙所用的城墙专用砖,那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一块砖从最初的取土到最终的烤制完毕,通常要花费三年左右的时间,程序非常的繁琐和复杂。如今有了水泥,一切都将变得简单,只要水泥的生产供应的上,完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城墙砖。如果不是因为现在的钢铁还是依靠手工锻造的话,他甚至会考虑在城墙砖内增加钢筋,以增加水泥城墙砖的坚固度。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一转眼间便到了深秋。回纥方面还没有任何的动静,李恪的老婆们却开始有些迫不及待,一个个的肚子上就如同扣了个大铁锅一般。也不知道是不是李恪当初交给房遗爱的那些个丹药发挥了作用,高阳公主的肚子,经过房遗爱临走前的那几日辛勤耕耘,也日益的大了起来。房遗爱由于要戍守松漠城,不能在她的身边照顾她,于是李恪便把自己的这个妹子接到了自己的府中,和自己的那几个老婆们住在一起,俗话说一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反正都是挺着大肚子等着生产的孕妇,每日里凑到一起闲聊,倒也是个打发时光的好办法。
不过这倒是苦了李恪,整日里一大群美女为在自己眼前晃,却是只许看不许吃,心里别提有多懊恼了。善解人意的杨怞云倒是想让几个模样长得还算清秀,人也还算得上机巧的婢女来侍寝,却被李恪给拒绝了。这倒并非是他有多么的正经,不屑于此,实在是对于那些没有感觉的女人,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当初和格根塔娜的新婚之夜,他不就是把自己灌得烂醉,然后才稀里糊涂的进得洞房吗。没有任何感情交流,单纯的为了发泄,实在是让他无法提起一丝一毫的兴趣来。这种事对于他来讲有一次便足以,实在是不想有第二次。
经过近一年的调理,柴绍和秦琼已经彻底的摆脱了昔日伤病的困扰。重新恢复了活力的秦琼,再也忍耐不住心中渴望战斗的欲望,经过了多次的请求,李世民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在北魏时代建立,如今早已经废弃的怀朔镇上,重新建立一座城池并取名北宁,并设立都督府,任命秦琼为北宁府都督,麾下统领骑兵一万人,步卒两万人。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只能先发动五万民工在短时间内,先筑起一道三丈左右高的土墙作为临时的城墙。
李世民做出这一决定,还是因为李恪的缘故。他在给李世民的一封信中,详细的阐述了目前东北与草原的形势,又再三的强调与回纥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并且说明了战争的起因,以及自己所要采取的作战方式。希望朝廷能够及早的做好准备,以免到时候会被回纥突然间发动的战争打个措手不及。
在李世民的心里,回纥是个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疤,也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够彻底地将这道伤疤抹平。只不过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时机让他去对回纥发动战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关于草原作战的诸多问题)。此刻自己的儿子主动的承担起这个任务,而且是在不用朝廷增加任何开支的前提下,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李世民又怎么会不去全力的支持。(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回纥方面则是毫无动静,好像是李恪率队的千里突袭,对他们所造成的打击比较严重,使得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再一次组织起人力和物理,发动新一轮的进攻。
对方越是平静,李恪的心里就越是忐忑不安,早在回到沈阳之初就已经派出了十几路的游商,前往草原之上探听消息,但是却至今也没有一个游商回到沈阳。也正是这样,才使得李恪更加的怀疑,目前的平静时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大唐的骑兵大多都驻扎在长城沿线各州府之内,李恪的营州府辖下的骑兵队伍只有区区的五千人马。一直以来都是在同高句丽作战,用到骑兵的机会并不多。虽说年初在与回纥的作战其间,李恪曾经通过千里奔袭的手段,出其不意的从东温可汗的大帐,抢来了两万多匹上等的好马,并且已经着手开始训练骑兵,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但是和那些个自幼便在马背上长大的回纥人比起来,两者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
虽说所有的营州士卒,都可以通过滑雪板在移动当中,熟练的使用弓箭和弩箭,但是一旦骑到马背之上,就完全是另外的一种感觉。
首先来讲,在滑雪板上无论怎么改变方向,总体来说都是平稳的,但是到了马背之上就不一样了,上下起伏颠簸使得绝大多数士卒很难熟练地使用手中的弓箭或者弩箭。
其次就是,回纥人可以长时间的生活在马背之上,甚至可以在行军之时在马背之上睡觉。不要小看这一点,在平时作战的时候可能还觉不出它的重要性,但是一旦需要千里追击或者千里逃亡的时候,这一点就显得无比的重要。一方可以在马匹还有体力的前提下,进行无休止的前进,而另一方却必须要停下来宿营,这其中的差距也就不言自明了。根本就没办法相比较。
在广袤的草原之上作战,如果对方故意要躲避的话,即便是大唐的军队拥有在强大的武力,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被对方一点点的拖垮。这也是为什么农耕民族不管有多么的强大,在机械时代到来之前,一直无法从根本上将游牧民族打败击垮的根本原因。
拥有着这个时代的人所不具备的丰富的知识的李恪,自然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所以在制定策略之初,他便没有想过要通过一场战争便可以征服对方。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在训练自己的骑兵队伍的同时,一点点的蚕食对方的生存空间。也就是稳扎稳打,打下一片地方来就在那里建立一座城池,等到草原之上遍地都是城池的时候,也就是草原游牧民族的末日来临之时。
当然,要想实现这个目的,绝非短时间内便可以实现的,不过李恪最不缺乏的就是时间,时间拖得越久,大唐的人口就会越来越多,相反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管是回纥还是突厥,随着他们生存空间的日益萎缩,人口只会是越来越少。所以与回纥的战争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场纯粹的消耗战。
经过上一年的大水灾,今年的夏收居然是个丰收之年,粮食的产量比起正常年份来要高出近两成,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高兴之余,农民们又忍不住要为之发愁。丰收就意味着产量大增,随之而来的将是粮食的价格贬值。但是等到出售粮食的时候,整个东北地区的农民们惊喜的发现粮食的价格不但没有下降,每担粮食反倒比往年高出了五文钱。
江南以及两场战争使得李恪存放于药瓶内的粮食,早就消耗的一干二净。为了不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及尽快的使自己的粮食储备充盈起来,同时也是为了即将到来的,与回纥间的第二轮交战做准备。李恪一反常态的将粮食的收购价格做了少许的提高,并且以布告的形式告诉农民,如果不是歉收之年,这个价格将维持至少五年时间不会变动,如果遇到灾年的话,政府收购价格将会做出相应的提高,但是销售的价格则会相应的降低。他之所以会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是有钱没处花,而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他可不想仗打到一半的时候,因为断粮而不得不中途停止。
李恪刚回到沈阳城的时候,就曾经交代给营州城外清风观的张老道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研制水泥。如今的清风观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穷 穷得要依靠卖假药维持生计了。自打李恪将大都督府迁徙到沈阳以后,清风观便也迁徙到了沈阳城内。如今的清风观可谓是大变样,前后八进的大院子内有近千出家人居住在内。张老道如今虽然还挂着个观主的名号,实际上早已经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由清风去处理,自己则在一处专门划分出来的院落内,按照李恪的吩咐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他所居住的这个院落一般人是不得入内的,如果进入其中不难发现,这里面到处都是瓶瓶罐罐,就像是个后世的科学实验室。
李恪当年在上学的时候,曾经在化学实验课上做过制造水泥的实验,这么多年过去了,早已经不记得正确的比例了。不过有一个整日里无所事事的张道长在这里,而且还是个炼丹的高手,这种活正好适合他去做。凭借不太清晰的记忆,水泥中的石灰石好像要占据百分之**十的份额,粘土好像也需要一些以及微量的铁矿粉。把这些都交代给张老道以后,李恪就像个甩手大掌柜的,什么都不去管了。
这个张老道还是个很不错的老同志,不管领导布置的工作有多么的辛苦,都会任劳任怨的去完成。居然只用了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的研制出了第一种水泥,并且当着李恪的面进行了一番实验,效果虽然比起后世来讲要差了很多,但是已经令李恪非常的满意了。
要知道那个时代建造城墙所用的城墙专用砖,那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一块砖从最初的取土到最终的烤制完毕,通常要花费三年左右的时间,程序非常的繁琐和复杂。如今有了水泥,一切都将变得简单,只要水泥的生产供应的上,完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城墙砖。如果不是因为现在的钢铁还是依靠手工锻造的话,他甚至会考虑在城墙砖内增加钢筋,以增加水泥城墙砖的坚固度。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一转眼间便到了深秋。回纥方面还没有任何的动静,李恪的老婆们却开始有些迫不及待,一个个的肚子上就如同扣了个大铁锅一般。也不知道是不是李恪当初交给房遗爱的那些个丹药发挥了作用,高阳公主的肚子,经过房遗爱临走前的那几日辛勤耕耘,也日益的大了起来。房遗爱由于要戍守松漠城,不能在她的身边照顾她,于是李恪便把自己的这个妹子接到了自己的府中,和自己的那几个老婆们住在一起,俗话说一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反正都是挺着大肚子等着生产的孕妇,每日里凑到一起闲聊,倒也是个打发时光的好办法。
不过这倒是苦了李恪,整日里一大群美女为在自己眼前晃,却是只许看不许吃,心里别提有多懊恼了。善解人意的杨怞云倒是想让几个模样长得还算清秀,人也还算得上机巧的婢女来侍寝,却被李恪给拒绝了。这倒并非是他有多么的正经,不屑于此,实在是对于那些没有感觉的女人,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当初和格根塔娜的新婚之夜,他不就是把自己灌得烂醉,然后才稀里糊涂的进得洞房吗。没有任何感情交流,单纯的为了发泄,实在是让他无法提起一丝一毫的兴趣来。这种事对于他来讲有一次便足以,实在是不想有第二次。
经过近一年的调理,柴绍和秦琼已经彻底的摆脱了昔日伤病的困扰。重新恢复了活力的秦琼,再也忍耐不住心中渴望战斗的欲望,经过了多次的请求,李世民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在北魏时代建立,如今早已经废弃的怀朔镇上,重新建立一座城池并取名北宁,并设立都督府,任命秦琼为北宁府都督,麾下统领骑兵一万人,步卒两万人。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只能先发动五万民工在短时间内,先筑起一道三丈左右高的土墙作为临时的城墙。
李世民做出这一决定,还是因为李恪的缘故。他在给李世民的一封信中,详细的阐述了目前东北与草原的形势,又再三的强调与回纥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并且说明了战争的起因,以及自己所要采取的作战方式。希望朝廷能够及早的做好准备,以免到时候会被回纥突然间发动的战争打个措手不及。
在李世民的心里,回纥是个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疤,也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够彻底地将这道伤疤抹平。只不过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时机让他去对回纥发动战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关于草原作战的诸多问题)。此刻自己的儿子主动的承担起这个任务,而且是在不用朝廷增加任何开支的前提下,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李世民又怎么会不去全力的支持。(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